
纳滤膜片是纳滤技术的核心组件,是一种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的精密分离膜。它通常由非常薄的、带电荷的分离层(活性层)和多孔的支撑层复合而成。纳滤膜片的核心特性在于其“纳”米级的分离精度和表面电荷效应。
一、核心工作原理
1.尺寸筛分: 膜表面具有纳米级的微孔,能有效截留分子量在200-1000道尔顿(Da)之间的溶质,同时允许分子量更小的水分子、单价盐以及某些一价离子部分透过。
2.电荷排斥: 这是纳滤膜区别于其他膜的关键特点。膜的表面通常带有电荷。当处理带同种电荷的离子时,会产生静电排斥力,大大增强对多价离子的截留率。而对于单价离子,其截留率相对较低。对于具有不同电荷的溶质,电荷效应也会显著影响其透过行为。
3.溶解-扩散: 在高压驱动下,水分子可以优先溶解并扩散穿过膜的致密分离层,而被截留的溶质则富集在膜的一侧。
二、主要技术特性
1.操作压力: 低于反渗透膜,通常在0.5 - 1.5 MPa左右(具体压力取决于水源水质和所需通量)。这使得能耗相对较低。
2.分离选择性:
高截留率:二价及多价离子、小分子有机物、病毒、胶体等。
部分截留:单价离子的截留率变化较大,取决于膜类型、离子种类、浓度及操作条件。这使得纳滤在保留部分矿物质的同时去除硬度离子成为可能。
低截留率:水分子、极小的分子和单价离子。
3.通量: 指单位时间内单位膜面积透过的水量。通常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,但更接近反渗透膜。
4.表面电荷: 关键特性,直接影响截留性能和抗污染性。负电荷是最常见的。
三、典型应用领域
纳滤膜片凭借其分离特性,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:
1.饮用水深度处理:
软化: 高效去除Ca²⁺、Mg²⁺,保留部分Na⁺、K⁺等有益离子,显著降低水硬度,减少结垢。
去除有机物与微污染物: 有效去除天然有机物、农药残留、内分泌干扰物、部分药物残留、消毒副产物前体物。
部分脱盐: 降低总溶解固体,保留有益矿物质,制造口感良好的饮用水。
2.工业过程:
食品饮料: 浓缩乳清蛋白、大豆蛋白,果汁浓缩与除酸、脱色、脱苦,乳制品除盐或浓缩,脱除酒类中不良成分,制糖行业脱色脱盐等。
制药与生物技术: 抗生素、维生素、氨基酸的分离、纯化、浓缩与脱盐,脱除有机溶剂。
化工: 浓缩染料,分离提纯有机酸、糖类、醇类,化纤油剂回收,催化剂回收等。
造纸工业: 处理漂白废水,回收木质素磺酸盐和有用化学品。
金属加工/电镀: 回收有价值的金属离子(如镍、铬),减少废水排放。
3.废水处理与回用:
处理纺织废水(脱色、去除染料及助剂)、垃圾渗滤液(去除有机物和盐分)、油田回注水处理等。
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,降低反渗透负荷和结垢风险。
实现工业废水中有价值成分的回收利用。
4.资源回收:
从海水中浓缩提有价值盐分(如锂)。
四、结构形式
纳滤膜片很少单独使用,而是以膜元件的形式安装在压力容器中。根据元件结构,主要有:
卷式膜元件: 最常见的形式。将平板膜片与导流网、产水格网叠放在一起,围绕中心产水管卷制而成。结构紧凑,装填密度高,经济性好。适用于多种水质。
管式膜元件: 膜片附着在多孔支撑管的内壁或外壁形成膜管,多根膜管组装在压力容器内。通量大,抗污染能力强,易于清洗,特别适合处理高固含量或高黏度的料液。但装填密度较低,成本较高。
中空纤维膜元件: 相对较少用于纳滤(在超滤和反渗透更常见)。由许多具有纳滤分离性能的中空纤维丝组装而成。装填密度高,但通量相对较低,清洗略复杂。
五、膜片的组成
1.无纺布支撑层: 提供机械强度(如涤纶、聚酯无纺布)。
2.多孔支撑层: 提供平整、多孔的基底(常用聚砜)。孔隙较大(微米级)。
3.超薄分离层(活性层): 真正起分离作用的纳米级层。常由带电荷的聚酰胺通过界面聚合形成。其化学组成、微观结构(孔径分布、粗糙度)和电荷特性决定了膜的分离性能和通量。
六、优点
1.选择性好,可有效分离多价盐与小分子有机物,部分透过单价盐。
2.操作压力低于反渗透,能耗相对较低。
3.能保留一部分有益矿物质(相对于RO)。
4.在处理硬水、有机污染和部分盐分方面效率高。
5.可有效去除细菌、病毒、胶体等物质。